|
江南官方体育app什么是柔性屏是什么 真能让手机可折叠吗?最近被一条关于京东方的新闻刷屏了,10月26号,京东方成都宣布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实现量产,而第一条实现量产的生产线则来自面板大户三星。 说起京东方,这名字听起来好像和强东欧巴有什么神秘的关系,实际熟悉面板厂商的人都知道,在手机显示屏生产和研发方面,京东方属于老炮了,这次实现AMOLED的量产,也在一两年前就有消息露出。 如今消息成真,着实让人兴奋。原因之一,是看到国产厂商拳打Samsung、脚踢LG,实现量产有望打破原来的垄断局面。原因之二,则是京东方展示了一系列弯弯曲曲的概念机,让我们看到了把手机篡成一团塞到口袋里的未来。 OLED(Organic Light-Emitting Diode)意为有机发光二极管,是一种显示技术。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像素点可以实现自发光,显示黑色时则不发光,从而实现极高的对比度和更低的能耗。因此,屏幕内部模组的层数也更少,因此透光率更好,也可以做的非常薄。 把这种技术应用于手机、电视等等电子产品上,学名就叫AMOLED,因为足够薄,AMOLED可以更好的实现柔性屏幕技术。注意,柔性屏幕和OLED是两回事,两者并不能简单粗暴的划上等号。 Samsung是AMOLED的忠诚用户,几年前就在旗舰机上试验过这种新技术。在克服了种种问题之后,AMOLED屏幕逐渐显示出了自己的优势:符合移动设备对轻薄的追求、可以弯曲显示、功耗更低,加上三星这些年孜孜不倦的对AMOLED屏幕进行推广,即使有着烧屏的缺点,苹果、华为、OV等等厂商依然纷纷向AMOLED屏幕“低头”。 而前文说过,对于中小型AMOLED屏幕的生产,三星几乎是只手遮天。于是现状就是;不用AMOLED,你的手机只能厚厚的、直板板的,一看就不够旗舰。(虽然我并不觉得曲面屏有哪里好看)用AMOLED呢,就乖乖给人付钱吧,没准还要因为产能不足耽误供货。(据说iPhone X出货慢就是因为屏幕的问题) AMOLED屏幕的生产技术本身就很复杂,而且良品率低,即使一些小厂可以生产,也没能改变供不应求的供需状况。于是追求AMOLED屏幕量产,已经成了所有面板厂商共同的目标。 京东方、天马、华星光电等等面板厂商对于AMOLED的投入都是百亿级别,一掷千金只为了小小一方屏幕,可以看出其中的市场价值。 现在京东方率先实现了量产,但不知道AMOLED屏幕比较难搞定的良品率和显示效果如何,不过只要不比三星差太多,都足以让京东方赚的盆满钵满了。 京东方展示出来的弯屏手机虽然惊艳,但我们但知道,很多厂商都展示出过类似的概念产品。咱们只需要把这种东西当做贾跃亭的汽车,看看就好。 而这种小幅度弯曲的屏幕是怎么实现的呢?前面说过,OLED的优点在于轻薄,所以OLED的前辈、我们很熟悉的LCD液晶显示屏就需要背光源、偏光片、彩色滤光膜等等复杂的部件。两片玻璃夹着液晶材料,就算中间的液晶材料可以弯曲,两片玻璃也不一定可以弯曲,就算都弯了,如何保持显示效果也是个大问题。 而OLED只需要一个基板,就能实现显示。OLED的基板可以应用塑料薄膜,自然就能实现折叠和弯曲。 原因很简单,手机屏幕不仅仅有显示功能,还承担着触屏交互功能。而且手机的“显示屏”,和我们理解上的手机屏幕还有些区别,显示屏要经过封装,才能成为我们日常见到的手机屏幕。 京东方在通稿中提到了他们采用了全新的柔性封装技术,虽然没提到具体技术,但我们猜想,应该也是利用真空蒸镀等等方式进行或单层或多层的薄膜封装。 可手机、手表等等电子设备又是一个整体,屏幕能弯曲,不代表芯片、主板、电池等等元件能弯曲。屏幕弯曲的问题好解决,想要实现能折叠的黑科技手机,还是要解决元件不能弯曲的问题。而这一问题的难度,可比让屏幕弯曲复杂多了。 2014年,LG曾经费了很大力气做出了一款曲面电池,配合着弯曲屏幕,除了体现出一种鞋拔子脸手机的效果之外,并没有什么卵用。 目前最实际的方向,就是上文提到的“伪弯曲”,改变元件位置,实现部分屏幕的弯曲和折叠。据说在明年下半年,三星就会在Note系列上使用这种技术。 未来的手机可能会像魔法卷轴一样,元件集中在轴心,日常使用时拉出一部分屏幕,想要使用影音功能,可以再拉出一部分屏幕变成大屏。同理,电视、平板也能利用上这些技术。 至于不实际的方向就更多了,比如利用AR眼镜、全息投影等等功能实现终端产品的去屏幕化;又比如利用谜一样的石墨烯代替传统主板芯片,让元件也实现可弯曲;还有说把屏幕和手机主体分开的 总之,可折叠、可弯曲的手机最后很有可能又成为一个不能在市场中落地的专利。但国产厂商对OLED屏幕的投入已经见了成效,接下来哪家厂商还打着OLED屏幕的旗号涨价,我们就一起谴责他! 每日头条、业界资讯、热点资讯、八卦爆料,全天跟踪微博播报。各种爆料、内幕、花边、资讯一网打尽。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,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。 江南官方体育app 上一篇:电力系统的柔性化技术 下一篇:共话 “柔性”硬科技 智能可穿戴材料前沿论坛在沪举 |